最新消息
NEWS
RBC達標 淨值太低也不行! - 2019/3/7

文/鄭慧菁|《現代保險》雜誌 | 2019.03.07

金管會主委顧立雄要建立在RBC之外的另一種監視指標(即淨值比),故然立意良善,然而原有指標是否愈來愈寬鬆,以致無法反應真實情況,應該也是需要檢視的一環。

壽險公司去(2018)年匯兌損失超過 2,000億元,創下歷史新高紀錄,也使保險公司自有資金(淨值)瞬間減少2,000億元,受到主管機關重視,金管會主委顧立雄表示,已與壽險公會研議,除了現有的資本適足率(RBC)外,還要將淨值比(淨值/資產總額)列為保險業的檢測指標。

保險業資本適足率是以「自有資本額」除以「風險資本額」再乘上100%,目前保險業的RBC需達200%才算合格,150%~200%為資本不足;50%~150%為資本顯著不足;低於50%為資本嚴重不足,就會面臨被接管的命運。

從保險業公開資訊觀測站可以發現,22家壽險公司截至去年上半年RBC都在200%以上,應該沒有增資壓力。但問題就在於計算RBC的各項因子,可能無法反映真實情況。

以今年下半年將實施的「逆景氣循環資本計提新制」為例,在景氣不佳或股市行情較悲觀之際,保險業可「降低」計算股票投資部位資本計提時使用的風險係數,反之、在景氣熱絡或股市行情較樂觀之際,則「提高」保險業計算資本計提時使用的風險係數。此舉只會使得「帳面」數字漂亮,無法有效管理保險公司投資時的風險偏好與風險曝險部位,反而可能帶來負面影響。

再以壽險公司最大宗的債券投資為例,計算RBC時,不管分類如何,債券價格幾乎都以成本計算,所以RBC不會受到債券未實現損益影響,換言之,若持續升息導致債券價格下跌,已無法反映出真實情況;即可能有公司RBC達200%,淨值卻不斷下降。

在壽險業不斷爭取下,RBC對業者愈來愈有利,漸漸失去指標意義,根據保發中心資料,去年9月底壽險業平均淨值比還有5.3%,但到去年11月底,短短2個月淨值比降到4.14%,呈現資產太大、淨值過小,高度槓桿化現象。

監理規範定出來,並非完全不能更改,但因擔心業者無法達標而一再退讓,將失去準則,顧立雄要建立在RBC之外的另一種監視指標,故然立意良善,然而原有指標是否過度寬鬆,應該也是需要檢視的一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