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消息
NEWS
健保不夠 醫療險補位?別做夢了!這3種人做不到 - 2024/1/17
文/何楷平 | 《現代保險》雜誌 | 2024.01.16 (新聞)

台灣人愛買保險不是新鮮事,但為什麼買了那麼多張、繳了那麼多保費,還是永遠會有人跟你說「你買的保險還不夠」?

很多人都以為,因為健保給付有限,所以才有商業醫療險的必要,其實這個觀念並不完全正確。全民健保在民國84年開辦,但壽險公司的醫療險早在民國56年就問世,隨著健保上路,「買醫療險補位健保不足」成為一套銷售話術,後來保險公司設計的新保單,也大多以此為主要訴求。

健保不足,確實可以透過商業保險彌補部分缺口。然而,事情並沒有你想的那麼簡單,全民健保和商業保險,雖然都是保險,但其中最大、最關鍵的差異就在於「核保」。

全民健保是社會保險,不用核保,但醫療險是商業保險,必須經過保險公司核保。保險公司不是慈善事業,考量經營風險,一定會核保,有核保,就有人會被排除在外。

由於商業醫療險必須經過「核保」這道關卡,因此,至少有3種人無法透過商保補健保,

包括:非承保年齡、非可承保體況,以及已領完一次給付保險金或給付已達上限的人。

也就是說,年紀較高的長者、體況較差的民眾等更需要醫療服務的人,反而更難買到商業醫療險,相較之下,健保是無差別照顧全民,從生命呱呱墜地,到人生盡頭。

此外,大多數商業醫療險的給付,也建立在「住院」、「必要性治療」等前提,如果沒有住院、或不屬於必要性治療,商業保險也補不了這樣的醫療缺口。

儘管有些商業保險,會配合健保給付或不給付,而有所調整,但還是會出現保障重疊、或保障不足的部分。

例如住院日額醫療險,不論是否住健保病房,都依約定額給付,而實支實付醫療險,針對健保不給付的部分提供補償,但也都設有給付金額上限,甚至有些列舉給付的項目,跟不上醫療進步的腳步,導致無法完全滿足「補健保缺口」的目的。

因此,《現代保險》雜誌創辦人黃秀玲教授提出「補充性健保」,可視為落實「商保補位健保」的可行方式。

黃秀玲所稱的「補充性健保」是指,由衛福部設置「醫療保險交易所」,訂定標準化補充性健保計劃,保障內容與費率條件都由主管機關監督,讓符合規定條件的優質保險公司在這個平台供民眾選擇,以公辦民營的方式讓保險公司參與健保永續經營。

「補充性健保」負擔健保「無法全額給付的差額」或「尚無法給付的新藥及新療法」,並由衛福部會同金管會,依補健保不足、減少醫療浪費、無盈無虧等政策目標主導設計,以公辦民營的方式經營,建立透明開放的「保險交易所」平台,由優質保險業者參與,提供「醫療給付」而非現金給付,讓民眾可以從中選擇自己想要投保的公司,理賠時採醫療給付,由保險公司串接醫院,直接與醫院核算。

因為是醫療給付,也能避免保戶「利用保險賺錢」,更符合保險「損害填補」的觀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