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皓宇 徐崑山2025年9月29日
實支實付險危機浮現!全台保險公司停售逾150件商品,幾乎追上現行在售保單數量,損失率甚至高達280%,主因是自費醫療項目頻率與金額不斷增加,導致「花多少、賠多少」的險種難以為繼。
專家指出,停售與改版只是權宜之計,健保與商業保險應協力合作,透過費率調整與制度修正,讓實支實付險回歸分攤風險的保險本質,才能確保民眾獲得完善保障,也讓制度永續經營!
實支實付停售潮。(圖/TVBS)
實支實付險在五年內從熱門商品變成保險公司的隱憂,全台24家壽險公司已停售150多件商品,幾乎追上現行在售保單數量。
這種「花多少、賠多少」的醫療險面臨危機,主因是醫療自費項目不斷擴張,導致「損失率失控」—保費收100元卻要賠出200元。部分保單損失率甚至高達250%至280%,使保險公司紛紛踩煞車,這不僅關乎保險業的經營,更牽動全民醫療安全的關鍵課題。
年輕人如蕭佳琇對保險規劃越來越有意識,她擔心未來若有大筆醫療支出會造成家人負擔,因此趁年輕時就做好防範。蕭佳琇表示她的實支實付和醫療險已經足夠,現在考慮的是意外險或長照險。實支實付險與定額給付險不同,後者是符合條件就固定賠一筆錢,而實支實付則是依據實際醫療花費核實理賠。
保單健檢。(圖/TVBS)
保險業者利國楙解釋,以攝護腺腫大為例,健保手術費用約3萬元但恢復期需半年,而自費雷射手術雖需18萬元但恢復期僅1至3個月。若沒有實支實付險,民眾可能難以選擇費用較高的治療方式。根據保發中心統計,2019年至2024年底,全台保險公司已停售156件實支實付險商品,幾乎追上現行在售的188件。
保險業者莊志遠分析,台灣健保已領先全球許多先進國家,但因無法跟上新醫療技術發展速度,導致許多項目需要自費。當民眾將目光轉向實支實付保險時,保險公司因自費項目頻率與金額增加而承受不了。莊志遠認為保險公司重新調整是健康現象,因為若完全退出市場,消費者將失去選擇與保障。
市占率最大的國泰人壽、富邦人壽近五年停售件數甚至超過在售件數,友邦人壽則停售12件,僅剩1件在售。醫療資源濫用被指是主要隱憂,利國楙提到過去常見醫生建議不必要住院以符合理賠條件,甚至有婦產科根據客戶保險調整診斷書內容讓各保險公司都理賠。
專家指出,停售和改版只是短期止血措施,長遠解方在於調整費率與修正制度。實支實付險的本質並非讓消費者賺回保費,而是透過合理分攤風險,確保制度永續運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