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消息
NEWS
繳30年醫療險,老年卻失效?專家揭「最高續保年齡陷阱」:多數人忽略這細節 - 2025/10/7

風傳媒

台灣已步入超高齡社會,長壽風暴來襲,老去不可怕,可怕的是醫療支出隨年紀增加,卻出現保險空窗。年輕時,以為健保加上醫療險就足以照顧老後健康,但中老年真的要用到時發現根本不是如此。對此,營養師蘇哲永在臉書發文示警,台灣多數的「醫療險附約」其實都有年齡上限,而很多人都沒注意到,以至於可能會在最需要醫療保障的時,發現保單早已自動失效。

國人平均餘命延長,高齡的醫療保障成為新課題,蘇哲永表示,在台灣,絕大多數的「醫療險附約」,也就是住院、手術、實支實付的主要理賠來源,其實都有年齡上限,最常見的是到75歲,有些早期的保單,甚至只到65歲。

蘇哲永說,這代表,當自己和家人,進入了最需要醫療保障的年紀的時候時,那張繳了二、三十年的保單,會自動、合法地說再見。這就是長照路上,最多人忽略,也最讓人心寒的「高齡保單懸崖」。

為什麼會有「75歲天花板」?蘇哲永說明,這其實是一個帶有歷史眼淚的制度設計。第一,時代的平均壽命:在二、三十年前,台灣人的平均壽命大約就是75歲上下。對當時的社會來說,75歲已經是高壽,保單設計到75歲,符合當時對「終身」的想像。

第二,醫療技術的限制:過去的醫療技術,不像現在這麼進步。很多疾病,在75歲之前,就已決定了終點。保險的風險計算,自然也是基於當時的醫療水平。第三,風險控管的策略:在一個數據不夠充足的年代,將續保年齡定在一個相對保守的「75歲」,是當時保險業,為了確保能「永續經營」,所採取的共同策略。簡單來說,這不是誰的錯。而是整個社會的「長壽腳步」,走得太快,快到把二、三十年前的「保險制度」,遠遠地甩在了身後。那張舊時代的保單跟不上越來越長壽的時代了。(推薦閱讀)連貝佐斯也認了AI泡沫化?阮慕驊對比2狀況:不是太好的現象

蘇哲永提出3點建議,首先,立刻拿出保單,做總體檢現在就去找出自己和爸媽的保單,翻到「附約」,找到「最高續保年齡」。確認那張最重要的醫療實支實付,到底能走到幾歲?其次,重新思考保險的意義,如果醫療險,註定在高齡時離開,那它就只是「青壯年時期」的風險轉嫁。真正能陪到老的,是那些有「資產累積」性質的保險,才是未來真正的「醫療預備金」。第三,尋找市場上的稀有選擇,市面上依然有極少數,願意「保證續保至80歲以上」的醫療險。但它們通常保費極高,且核保嚴格,需要主動去詢問、比較。